IMU為什么不直接測量角度,而要通過加速度計和角速度解算
IMU(慣性測量單元)無法直接測量角度,本質上是由其核心傳感器的物理特性和角度參數(shù)的定義決定的。IMU 的核心組件是加速度計和陀螺儀(部分包含磁力計),這些傳感器的測量對象是運動量(加速度、角速度),而非直接的角度;而角度作為描述物體姿態(tài)的位置參數(shù),需要通過對運動量的推導、積分或融合計算才能獲得。
加速度計:檢測載體坐標系統(tǒng)獨立三軸的加速度信號; 陀螺儀:檢測載體相對于導航坐標系的角速度信號; 磁力計:用卡爾曼或者互補濾波等算法為用戶提供擁有絕對參考的俯仰角、橫滾角和航向角。
一、IMU 核心傳感器的測量特性
IMU 的核心功能是通過慣性傳感器感知物體的運動狀態(tài),但其傳感器的物理原理決定了它們無法直接輸出角度:
加速度計:測量 “比力”,而非角度
加速度計的核心原理是通過檢測質量塊在加速度作用下的受力(牛頓第二定律),輸出的是加速度矢量(單位:m/s2)。
簡言之,加速度計的輸出是 “力 / 加速度”,而非角度,角度需要通過重力方向間接推導(且受運動干擾)。
在靜止或勻速運動時,加速度計主要感知的是重力加速度(地球重力場的方向)。此時可通過重力方向反推傾斜角度(如俯仰角、橫滾角),例如:當物體傾斜時,重力加速度在加速度計坐標系的分量會變化,通過三角函數(shù)計算可得到傾斜角度。 但在運動狀態(tài)下,加速度計還會疊加運動加速度(如加速、減速、振動),此時重力分量被干擾,無法直接用于角度計算

加速度計是一種能夠測量加速度的傳感器。通常由質量塊、阻尼器、彈性元件、敏感元件和適調(diào)電路等部分組成。傳感器在加速過程中,通過對質量塊所受慣性力的測量,利用牛頓第二定律獲得加速度值。結構包括由硅膜片、上蓋、下蓋,膜片處于上蓋、下蓋之間,鍵合在一起。一維或二維納米材料、金電極和引線分布在膜片上,并采用壓焊工藝引出導線。根據(jù)傳感器敏感元件的不同,常見的加速度傳感器包括電容式、壓阻式、壓電式等。
陀螺儀(如 MEMS 陀螺儀)通過檢測旋轉時的科里奧利力或振動頻率變化,輸出的是角速度(單位:rad/s 或 °/s),即 “角度的變化率”。
角速度是角度對時間的導數(shù),因此要得到角度,必須對陀螺儀的輸出進行積分運算。 但積分過程會累積誤差:陀螺儀存在零漂(靜止時輸出非零的微小角速度),積分后誤差會隨時間增大(“漂移”),導致角度結果逐漸偏離真實值。
陀螺儀的工作原理
當一個質點相對于慣性系做直線運動時,因為質點自身慣性,它相對于旋轉體系,其軌跡是一條曲線。立足于旋轉體系,我們認為有一個力驅使質點運動軌跡形成曲線??剖狭褪菍@種偏移的一種描述,表示為:

1 撓性陀螺
2 靜電陀螺

3 激光陀螺
4 光纖陀螺
5 微機械陀螺(MEMS陀螺)
磁力計工作原理

二、角度參數(shù)的本質:為何需要解算?
角度(如俯仰角、橫滾角、航向角)是描述物體姿態(tài)的位置參數(shù),其定義依賴于 “參考系”(如地面坐標系、慣性坐標系)。要得到角度,需要明確物體相對參考系的方位關系,而 IMU 的傳感器本身無法直接感知這種 “方位關系”:
加速度計能感知的 “重力方向” 和陀螺儀能感知的 “旋轉速率”,都是相對自身坐標系的運動量,而非與外部參考系的直接角度關系。
MPU6050的工作原理
MPU6050是一款由InvenSense公司生產(chǎn)的六軸運動跟蹤設備,它集成了三軸陀螺儀和三軸加速度計。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MEMS(微機電系統(tǒng))技術,通過微小的機械結構感應和測量加速度和角速度的變化,以此來確定設備的運動狀態(tài)。
陀螺儀的核心部件是一個振動的陀螺,它能檢測到由于外部旋轉而產(chǎn)生的科里奧利力,從而判斷出角速度。加速度計則是通過測量由于重力或運動所產(chǎn)生的加速度變化來確定方向和運動。
MPU6050的特性與應用
MPU6050具備高性能的動態(tài)范圍,它的陀螺儀可以測量±250、±500、±1000和±2000°/sec(度每秒)的角速度,而加速度計可以測量±2g、±4g、±8g和±16g的加速度。其具有數(shù)字輸出功能,可直接通過I2C或SPI接口與微控制器通信。
這種傳感器廣泛應用于手機、游戲控制器、機器人、無人機、可穿戴設備等領域。在這些領域中,MPU6050能夠提供精確的運動檢測和分析,允許實現(xiàn)例如手勢識別、運動追蹤、姿態(tài)估計等多種功能。
MPU6050的DMP功能解析
MPU6050自帶的數(shù)字運動處理器(DMP)功能,能夠直接在傳感器內(nèi)部處理數(shù)據(jù),減輕微控制器的負擔。DMP集成了運動學方程,并可以直接輸出姿態(tài)數(shù)據(jù),例如四元數(shù),這樣可以提供實時、高精度的運動數(shù)據(jù)。
DMP的工作原理基于預先設定的算法和濾波器,對原始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數(shù)據(jù)進行處理,從而提取出設備的姿態(tài)信息。這些計算過程是由專用的硬件加速器來執(zhí)行,確保了高效的運算。
DMP的主要特點在于它能夠實現(xiàn)高級別的數(shù)據(jù)處理,包括但不限于濾波、姿態(tài)解算和步態(tài)檢測。它支持多種輸出格式,使得開發(fā)者可以更容易地獲取數(shù)據(jù)。此外,DMP提供了一定的用戶可編程性,讓開發(fā)者能夠根據(jù)自己的需求調(diào)整算法。
DMP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它能夠通過FIFO(先進先出緩沖區(qū))來存儲數(shù)據(jù),這極大地優(yōu)化了數(shù)據(jù)的處理效率。此外,DMP還支持與外部傳感器數(shù)據(jù)的融合,如磁力計,進一步提高了姿態(tài)估計的準確度。
三、為何需要 “融合解算”?
單一傳感器無法可靠輸出角度,必須通過融合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的數(shù)據(jù)(必要時加入磁力計)進行解算,原因是兩者存在互補的局限性:
通過融合算法(如卡爾曼濾波、互補濾波),可結合兩者的優(yōu)勢:
用加速度計的 “絕對參考”(重力方向)修正陀螺儀的漂移;
IMU 無法直接測量角度的核心原因是:
1、其核心傳感器(加速度計、陀螺儀)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它們只能輸出加速度和角速度(運動量),而非角度(位置參數(shù));
2、角度作為姿態(tài)參數(shù),需要通過對運動量的積分(陀螺儀) 或參考系推導(加速度計) 獲得,且單一傳感器的誤差需通過融合解算抵消。
IMU參數(shù)說明
分辨率:分辨率是指陀螺儀芯片能夠測量的最小角度。分辨率越高,測量的精度就越高。
量程:量程是指陀螺儀芯片能夠測量的最大角度范圍。量程越大,應用范圍就越廣。
頻率響應:頻率響應是指陀螺儀芯片可測量的最高頻率。頻率響應越高,測量的反應速度就越快。
零偏:指在靜態(tài)狀態(tài)下,陀螺儀輸出的角速度值,其實際值與理論值之間的偏差。該值通常會因為加速度的影響而發(fā)生變化。
陀螺儀零偏誤差:陀螺儀輸出值在沒有物理旋轉時的平均偏差。通常以度/秒為單位
陀螺儀非線性誤差:陀螺儀輸出值與物理旋轉速度之間的非線性誤差。通常以百分比表示。
加速度計非線性誤差:加速度計輸出值與物理加速度之間的非線性誤差。通常以百分比表示
動態(tài)響應:陀螺儀芯片在運動狀態(tài)下的響應速度和準確度。主要體現(xiàn)在動態(tài)性能和帶寬兩個方面,動態(tài)性能越好,表示芯片能夠快速響應運動狀態(tài)的變化,帶寬越寬,表示芯片能夠處理更高頻率的運動信號。
溫漂:陀螺儀芯片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,輸出信號的漂移程度。溫漂越小,表示芯片的精度和穩(wěn)定性在不同溫度下都能得到保證。
頻率范圍:陀螺儀芯片能夠測量的旋轉頻率范圍。頻率范圍越廣,表示芯片能夠應對更廣泛的測量需求。
同軸性:陀螺儀芯片的同軸性指的是其對旋轉軸的測量精度。同軸性越好,表示芯片能夠準確測量旋轉事件。
穩(wěn)定性:穩(wěn)定性是指陀螺儀芯片輸出信號的穩(wěn)定程度。穩(wěn)定性越好,測量的準確性就越高。
因此,IMU 的角度輸出本質是 “慣性解算” 的結果 —— 通過數(shù)學模型將加速度和角速度轉化為姿態(tài)角度,這是由慣性傳感器的原理和角度參數(shù)的定義共同決定的。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