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對于美國市場,樂視應該是重視的,不然也不會耗費巨資和精力打造這個史上最豪華的新品發(fā)布會。雖然賈躍亭的上場方式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酷炫,好在講了一首漂亮動聽的故事以及讓人莫名膜拜的自創(chuàng)概念,總體效果基本令人滿意。
?
然而撼動市場的本質終歸是要依靠產品而非包裝,成熟如美國市場更是如此。樂視以什么樣的勇氣在國內市場尚未稱雄時就進入美國市場呢?畢竟華為等實力不輸樂視并且具有豐富國際拓展經驗的企業(yè)在美國市場也僅僅是腳尖著地,其難度可見一斑。
從舊金山的發(fā)布會上不難窺見樂視進入
- 關鍵字:
華為 樂視
- 是在說三星嘛?不是的。
這是去年任老爺子在華為終端公司年中總結時說的:
我們一再強調終端要有戰(zhàn)略耐性,要耐得住寂寞。如果你們匆匆忙忙發(fā)展,可能因為一個零件問題,這批手機幾十萬部、幾百萬部出問題,就會毀了整個終端公司,有時很難再爬起來。所以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,控制欲望、控制合理發(fā)展速度,“雞血”沸騰一定是犯錯誤的前兆。
所以,華為手機發(fā)展還算平穩(wěn),沒有發(fā)生召回的事件。
又快到年終,各企業(yè)老板都又在思考怎么做年終總結了吧。學學任老爺子風趣而又有內涵、關注細節(jié)
- 關鍵字:
華為 任正非
- 近日,科技圈傳來了重磅消息!我國自主研發(fā)的新一代麒麟芯片終于研發(fā)成功了!要知道,在核心技術芯片這一塊,一直是中國科技公司難以掩蓋的痛!而在手機領域這一塊,研發(fā)手機芯片的中國企業(yè)少之又少。每一年,外企要在芯片上賺走中國百億,甚至千億的費用!
芯片如同人體的大腦。對于國產廠家而言,芯片不僅決定著設備的運行能力,芯片技術的高度,也直接影響中國科技公司在國際的話語權。
在芯片上,中國每年進口付出的代價超過2000億美元,一年進口芯片總值已經超過石油。雖然進入4G時代,國產手機銷售量大幅增長,創(chuàng)造了
- 關鍵字:
華為 麒麟
- 10月18日,榮耀在西安正式發(fā)布了榮耀暢玩系列首款雙攝像頭產品——榮耀暢玩6X手機。手機背部內置兩顆攝像頭,用于記錄畫面信息和景深信息,拍攝出應有的背景虛化效果。同時自身還采用5.5英寸陽光屏、八核處理器、4GB內存以及充一次玩兩天大電池,搭載EMUI 4.1系統(tǒng),售價999元起。
榮耀暢玩系列產品中,以“X”結尾的機型代表著該系列的最高端產品。暢玩6X是榮耀暢玩系列首款雙攝像頭產品,在雙攝產品普遍2000元以上售價的今天,榮耀首次把雙攝像頭的體驗
- 關鍵字:
榮耀 華為
- 在手機趨向同質的市場中,能夠擁有手機產業(yè)鏈整個垂直供應實力的公司并不多,麒麟作為有潛力挑戰(zhàn)高通的企業(yè),其未來的表現(xiàn)也必然備受市場關注。
- 關鍵字:
華為 麒麟
- 昨天,華為在上海舉辦了秋季溝通會,如約而至,麒麟960與我們正式見面。據(jù)介紹,華為麒麟960芯片采用16nm FFPlus工藝,支持多種加解密算法,實現(xiàn)安全信息加密存儲和安全通信,安全的同時960芯片在性能上也是突飛猛進,GPU性能相比上一代提高180%。這款芯片即將加入到華為新品旗艦Mate9中,想必會更加強悍。
麒麟960是四核A73+四核A53,形成四大四小big.LITTLE組合。與上一代相比,CPU能效提升15%(單核10%、多核18%),存儲方面支持LPDDR4和UFS2.1,號稱存
- 關鍵字:
華為 麒麟960
- 10月19日消息,今天在2016麒麟芯片秋季媒體溝通會上,華為正式放出了自己的重磅炸彈:海思麒麟960。其可圈可點的CPU性能與炸裂的GPU性能令眾多用戶為之歡欣鼓舞。
而現(xiàn)在華為在溝通會上正式宣布從麒麟芯片誕生至今,全球使用麒麟芯片的用戶已經超過了1億,海思麒麟處理器產品包括:K3V2、麒麟910、麒麟620、麒麟920、麒麟930、麒麟950、麒麟650到最新的麒麟960;基帶包括:巴龍710、巴龍720、巴龍750等。
今年6月份,華為宣布麒麟650的時候
- 關鍵字:
華為 海思
- 任何品牌的成長或崛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對榮耀來說,這么多年在品牌、產品和渠道上的積累所帶來的爆發(fā)力正在不斷釋放,第5個千萬銷量只是剛剛開始。同時也意味著,國內手機市場的兩極化格局將越發(fā)的明顯。
- 關鍵字:
榮耀 華為
- 當華為在國內市場已有一定地位和優(yōu)勢,人力資源積累到一定程度時,及時將戰(zhàn)略重心轉向了國際市場,將“替代”的故事在國外又上演了一回,撼動了國外產業(yè)巨頭的市場地位。而“二次替代”真正見證了企業(yè)的競爭力。
在1980年代后期、1990年代初期,華為以及同期崛起的“巨大中華”(巨龍通信、大唐電信、中興通訊、華為技術)中的其他企業(yè),都是從國內市場起步的。其中,1980年代的國內通信設備與國外相比差距很大,以數(shù)字程控交換機為例,國內市場上
- 關鍵字:
華為
- 當華為在國內市場已有一定地位和優(yōu)勢,人力資源積累到一定程度時,及時將戰(zhàn)略重心轉向了國際市場,將“替代”的故事在國外又上演了一回,撼動了國外產業(yè)巨頭的市場地位。而“二次替代”真正見證了企業(yè)的競爭力。
在1980年代后期、1990年代初期,華為以及同期崛起的“巨大中華”(巨龍通信、大唐電信(600198)、中興通訊(000063)、華為技術)中的其他企業(yè),都是從國內市場起步的。其中,1980年代的國內通信設備與國外相比差距很大,
- 關鍵字:
華為 中興通訊
- 對于近日關于華為將進入汽車制造領域的傳聞,華為方面發(fā)聲明稱,公司沒有進入汽車制造業(yè)的計劃,也沒有推出華為品牌汽車的計劃。華為專注于ICT領域,主張與汽車制造企業(yè)廣泛合作,為車輛平臺提供連接、互通的解決方案。相信借助下一代移動網絡,將極大的促進創(chuàng)新與效率提升,推動信息社會的健康發(fā)展,也將最終造福整個汽車行業(yè)和廣大消費者。
據(jù)了解,9月底德國三大高檔車廠商寶馬、戴姆勒和奧迪宣布將攜手歐美等半導體和通信設備企業(yè),在采用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5G技術的服務開發(fā)方面展開合作,其中就有華為。此前,華為早已開始布
- 關鍵字:
華為 車聯(lián)網
- “華為致力于攜手海內外合作伙伴創(chuàng)新及推動5G產業(yè)化進程,共同倡導5G全球統(tǒng)一標準、實現(xiàn)全頻譜接入、構建5G全球協(xié)同頻譜生態(tài)。”
近日,華為宣布繼今年4月份率先完成中國IMT-2020(5G)推進組第一階段的5G空口關鍵技術驗證和測試后,在5G信道編碼領域的極化碼(PolarCode)技術上再次取得最新突破。
今年9月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公布了中國5G技術研發(fā)試驗的第一階段測試結果。統(tǒng)計顯示,在所有加入第一階段測試的廠商中,華為參與并完成了最多的測試項目。這
- 關鍵字:
華為 5G
- 適逢NGMN十周年紀念與行業(yè)技術展開幕之際,華為與沃達豐近日聯(lián)合宣布成功開展5G密集城區(qū)高低頻移動性測試。外場測試結果表明,在密集城區(qū)移動性環(huán)境下,5G低頻C波段的宏小區(qū)覆蓋范圍達到了1.5公里,5G高頻單用戶平均峰值速率高于5Gbps。這是業(yè)界首次在密集城區(qū)5G真實應用場景下開展的大規(guī)模外場移動性測試,同時也是華為與沃達豐在5G研發(fā)方面合作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。
支持移動沉浸式體驗被認為是AR/VR等5G新應用大規(guī)模普及的關鍵。對于移動網絡而言,這就需要實現(xiàn)隨時隨地普遍的用戶平均100Mbps數(shù)
- 關鍵字:
華為 5G
- 自研操作系統(tǒng)一直是民族之殤。隨著互聯(lián)網的高速發(fā)展,無論是從個人還是國家信息安全的角度上看,自研系統(tǒng)都顯得日益迫切和重要。
而華為能夠從一個在夾縫里生存的系統(tǒng)服務器制造商,發(fā)展到如今橫跨通信設備、移動設備的國際性品牌,成為真正的民族品牌,其研發(fā)能力日益受到國人的肯定與贊譽。
去年華為的研發(fā)投入就接近600已美元,而其累計申請了52550件國內專利和30613件外國專利,專利申請總量位居全球第一。在世界范圍內設有16個全球研發(fā)中心,研發(fā)人員多達7.9萬人。這在國內其
- 關鍵字:
華為 麒麟
- 在過去的幾年中,隨著手機競爭的白熱化,蘋果、三星LG等國外廠商開始定制自己的處理器,國內華為、中興、小米也在搞自家的SOC,而時至今日,華為麒麟一代代進步風生水起,而小米和中興卻只聞腳步聲,不見故人來。這是為什么呢?
- 關鍵字:
芯片 華為
華為介紹
華為是全球領先的電信解決方案供應商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業(yè)務涵蓋了移動、寬帶、IP、光網絡、電信增值業(yè)務和終端等領域,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決方案,使最終用戶在任何時間、任何地點都可以通過任何終端享受一致的通信體驗,豐富人們的溝通與生活。華為的經營領域目前,華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于全球100多個國家,服務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及全球1/3的人口。
2009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1491 [
查看詳細 ]
關于我們 -
廣告服務 -
企業(yè)會員服務 -
網站地圖 -
聯(lián)系我們 -
征稿 -
友情鏈接 -
手機EEPW
Copyright ?2000-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& PRODUCT WORLD. All rights reserved.
《電子產品世界》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

京ICP備12027778號-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: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